资料
当前位置: 电缆网 > 资料首页 > 技术文章 > 文章
特高压技术将是我国电网发展的重点

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并有望纳入国家专项规划,重点是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加强电力统一规划、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并指出特高压技术将是我国电网发展的重点。

在转变电力工业发展方向中,重点提到了要加快建设智能电网。此前,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启动了两批多个项试点工程,为十二五期间智能电网的建设打下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特高压技术将成为电网建设的发展重点,同时十二五规划在政策上有效推动特高压的建设。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会议日前在海口举行,中电联理事长、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在会议上作出上述表述,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并有望纳入国家专项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本已缓和的电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今年尤为突出。继年初“电荒”席卷众多省份之后,进入迎峰度夏,湖南、河南、江西、四川等地区仍存在限电情况,而在广西则出现了目前全国最严重的缺电局面,电力缺口达到了350万至400万千瓦,缺电率约30%,近千家企业停产,预计这种缺电形势将持续到年底。在广西电荒事件中,煤电矛盾突出、水电出力不够、跨区电网建设滞后是其目前电荒的主要原因。

由于目前我国煤电基地煤电机组发电成本最低,核电发电成本略低于负荷中心煤电机组发电成本,而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天然气等发电成本远高于煤电、核电和水电,由此出发来确定十二五期间以及未来长远电力投资发展战略。在电力工业发展上,坚持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方针,而在电网发展上,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在此次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中,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加强电力统一规划、加快大型电源基地和特高压电网建设以及关注电价机制调整成为电力工业主攻的四大方向。就转变电力发展方式而言,根本措施就是加快实施“一特四大”,即通过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促进大水电、大煤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集约化发展,实现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战略。

2010全年中国发电量达到4.14万亿千万时。根据此前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就已经达到4.28万亿千瓦时,电力供需紧张的态势仍在持续。到2015年和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6.3万亿千瓦时和8.3万亿千瓦时,电力建设任务艰巨。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投资预计将达5.3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68%。

根据此次规划,未来将促进大水电、大煤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集约化发展。预计到201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4.37亿千瓦左右,年均增长8.5%。其中,煤电9.33亿千瓦,风电1亿千瓦,核电4300万千瓦,天然气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5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及其他750万千瓦。此外,十二五规划电网投资约2.55万亿元,占电力总投资的48%。2015年全国将形成以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电网为核心的三纵三横主网架。

在转变电力工业发展方向中,重点提到了要加快建设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发展能够增强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电网大规模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发电设备综合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电网智能化投资的总额为2861.1亿元,年均投资为572.2亿元,较十一五250亿元的年均投资大幅翻番。此前,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启动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多个项试点工程。这些试点工程的开展为“十二五”期间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网建设方面,特高压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发展特高压目前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推进工程建设。由于我国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力负荷地的距离都在800公里以上,因此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必然要涉及到长距离输送的问题,特高压是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因此,特高压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电荒。

特高压十二五投资规划巨大,特高压写入了十二五规划将会在政策上有效地推动特高压的建设。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布的特高压(超高压)规划来看,预计十二五期间两大电网公司在特高压和超高压的投资将会达到8000亿左右。其中,特高压直流建设和交流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直流建设目前的技术成熟度高、确定性强,但是特高压交流的联网能力强。

资料类别: 201107271000000
资料大小: 0 KB
下载次数: 0
发布时间: 2013-12-19
发 布 人: 陈婷

电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服务热线

电话:18861778700

QQ在线服务

QQ:3488196402


Copyright 远东买卖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arved. 苏ICP备20037087号-2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使用。